137/365 —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電影賞析

從聲響、氣味、畫面、編劇、拍攝手法、角色人設分析,參考《完如走路的速度》,並在文章結尾偷偷分享彩蛋。

Ching / 慶
Oct 5, 2021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 Still Walking / 橫山家之味 / 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 馬祖新村 中壢光影
中壢光影 映後談

片名: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 Still Walking / 橫山家之味 / 步履不停

導演 / 編劇 / 剪輯:是枝裕和

地點:馬祖新村 中壢光影

主演:

  • 阿部寬 飾 橫山良多
  • 夏川結衣 飾 橫山由佳里(妻子)
  • You 飾 片岡千奈美(姐姐)(聲音很像小丸子)
  • 樹木希林 飾 橫山淑子(母親)
  • 原田芳雄 飾 橫山恭平(父親)(看起來有點像宮崎駿)

簡介:

橫山家育有兩男一女,身為醫生的長子十五年前為了救人而溺斃。在他忌日的這天,次子帶著新婚妻子與繼子返家,長女也與丈夫孩子一同前往。
母親對長子過世的往事一直無法釋懷,也難以接受次子娶了有家累的寡婦,失去了作為醫院繼承人長子的父親也無法面對次子不願成為醫生的事實,在這樣相聚的兩天的時光,他們彼此共同分享了人生中的遺憾、幽默與悲傷。

賞析

聲音與氣味

照慣例廣告完各種預告片,電影即開始撥放。最初幾分鐘,畫面依舊保持漆黑,只有淡淡的、刀類劃過蔬菜的清脆聲,由遠而近,帶出第一個畫面:一雙上了年紀的手,熟練快速地削著白蘿蔔。

接著,不遠處傳來濃稠液體的冒泡聲和撞擊聲,不斷地 boiling and smashing......啊!原來老母親正在滷肉和做蘿蔔泥呢。

逼逼啵啵的酥炸玉米天婦羅,則是晚餐的鬧鐘,當香味與聲響傳入診間,老父親總是會自動走出來吃飯。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住在家裡,每當我賴床,我媽都會用香噴噴的玉米蛋餅在我鼻子前面晃來晃去,被香醒後,就會拿去客廳要我洗臉刷牙完再吃。

看著陣陣白煙、聽著熟悉的切菜聲,料理的香味穿過時間與距離,飄入了觀眾的鼻腔。特定的音效與氣味,幾乎是組成一個「家」的必備條件。我想,這就是臺灣翻譯成《橫山家之味》的原因。

畫面與話語

本片的對話相較於一般商業片少了許多,更多的是靜靜地看著角色與景物互動所產生的關聯。電影中站相當比重的一個場景即為樓梯,主角良多的老家住在山丘上,往返火車站或祖墳都需要過相當長的一段階梯,母親因此也說過夢想就是可以坐上兒子買的休旅車出門。

在階梯第一次出現時,是父親在午餐時間前出門散步的段落。或許是巧合,或許是特殊安排,總之當父親吃力緩慢地走下一階又一階,左側剛好經過一位正在鍛鍊的青年三步併兩步、輕鬆地跑了下去,對比之大顯得父親年邁又無力的感覺。

主角帶著妻小回老家時,陣陣蟬鳴與烈日下緩步走上階梯,一股沉重與困難的氣氛頓時壟罩了整個畫面。

除了階梯,浴室和廚房也是重要的場景。民以食為天,子女對家的印象總是建立在味蕾上。廚房,作為食物的來源,掌握了一家老小的胃袋,也掌握了大家的心;浴室,愛泡澡的大和民族必不可少的空間,既是家中少有的私密地點,也是跟孩童培養感情的好所在。

然而,《橫山家之味》第一個關於浴室的畫面,卻是破碎的磁磚和新增設的扶手,由於日本人洗澡都是坐在小凳子上,上了年紀容易蹲下去站不起來,加了扶手卻沒修理地板,暗示了橫山家兩老其實對於日常生活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

在拍攝家族合照前,有段長達體感5分鐘的靜止畫面,一半照著哥哥的靈壇,另一半透過窗玻璃,模模糊糊地反射著家人架攝影機、打理服裝儀容、就定位準備拍照的過程,一直到母親臨時從後院回到室內拿哥哥的遺照時,對焦才逐漸轉換到活人身上。

第一次看到這種拍攝方式,印象非常鮮明,但說不清楚整體感受和拍攝動機,或許這在暗示,哥哥雖然不在了,但還是會默默地關照著大家吧。

角色形象

關於家庭角色的描寫,是枝導演也旁敲側擊,從不同身分的角色口中,形塑出日本傳統父母、子女的形象

電影開始沒多久,就點出家裡曾經開過診所的爸爸從不提購物袋、不協助家務、只有吃飯時間會出現在大廳等,因為如此才「符合醫師 / 父親的形象」,在外也都對鄰居表現出專業的一面,雖然從後期跟大醫院的救護團隊的對話可以得知,他其實早就無法勝任。

主角雖然和父親關係疏遠,但傳統男性的性格依舊刻劃在言行舉止上,從回老家在走階梯時,妻子手上大包小包,卻豪不在意也不認為自己要出一份力,到洗澡前用命令句叫妻子給他衣服等。只有在母親和姐姐面前,因為輩分低了,才會做家事,但也就是剝玉米這一件事而已,結果還沾沾自喜說都是他在做,彷彿要感謝他有幫忙一樣。

影片中帶給我最大衝擊的反而是母親這個角色。嘮嘮叨叨、做不完的家事、在別人背後閒言閒語,面對面時又誇個不停,的確十分符合傳統刻板印象,但隨著電影的進行,我們看到母親私下蒐藏了唱片,特地等到多年後,再請兒子用唱片機撥放丈夫當初外遇時的曲子,還形容成是跟丈夫恩愛的象徵;又或是不斷請十五年前被主角哥哥拯救的孩子來燒香拜拜,就算每次看到他都會痛苦,也要藉此折磨對方,不讓他好過;又或是特地到鎮上買新衣服,結果不買給沒血緣關係的孫子,被發現後後再送媳婦自己年輕時穿的和服等,種種行為都表明主角母親性格剛烈,主觀意識強,且非常計仇,決不會善罷干休,但又什麼都不說,默默等到時機適當才會捅你,令人毛骨悚然。

相較之下,主角父親雖然寡言又嚴肅,私底下的反差倒是很可愛,明明聞到天婦羅的香味口水都快流下來,卻堅持不去廚房;明明很在意客廳的對話,卻假裝在剪報紙,分明就是傲嬌

此外,看到片尾才知道,原來片頭父親走到天橋下就折返,並不是因為午餐時間到了,而是因為對面就是把心頭肉吞噬的大海。片尾時,在主角的繼子因為不清楚上一代的恩怨,快步地過了天橋,而他爺爺為了照顧他,也跨過了檻,終於能夠面對大海了。

上一代的事,就讓他們隨風而逝吧。就算再悲傷,還是要學會接受並放下,日子才能繼續過下去。

稱呼的意義

就像許多上了年紀的台灣女性不喜歡被人稱為阿姨,過完90大壽還是要叫一聲姐姐,稱呼在這部片中也意義深遠。

例如,主角的繼子總是稱他為良ちゃん,表示雖然親密,但比起長輩更接近平輩。

又例如,姪子和姪女喜歡外婆煮的料理,一到廚房就搶著吃零食和桌上還沒準備完的菜,一邊說著「好喜歡外婆家」。結果木房子隔音效果不好,在診間的外公聽到了,才喃喃自語很不滿這個稱呼,因為那棟房子是用「我賺的錢蓋的,憑什麼沒提到我」。

我對於「家」這個稱呼也很固執,當有人問我「幾點回家?」時,我都會解釋沒有要回去,因為無論租房子租了多久,這房間永遠不會是一個家,只是暫時用來洗澡睡覺的空間。

唯有在對於一個空間跟家人有了共同的回憶與感情,那個地方才能稱為「家」。

剪輯手法與編劇技巧

不急不徐地轉換場景,一切彷彿那麼自然。我喜歡拍攝我所見的許多事物,但在剪輯時,總是覺得別人不會有那個閒工夫盯著變化速度緩慢的畫面。看著 是枝導演 的剪輯手法,真的有種找到知音的感覺,很是感動。

導演在《完如走路的速度》一書中有說到,他喜歡一邊拍戲一邊改劇本,有時還會改到演員生氣。我非常喜歡《橫山家之味》改完的結果,每個角色的對話和言行舉止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真實,彷彿他們真的是一家人、彷彿那只是他們生活中的其中一天。

像是女兒在抱怨冰箱太滿、吃東西時抱怨說「反正吃進肚子裡還不都一樣」什麼的,根本是我們家的日常生活對話啊!可以把故事寫到讓每個觀眾都覺得在寫自己的家庭,真的很厲害。

導演曾說過,當他第一次拿著這部片參展時,原本很擔心文化差異,歐洲人看不懂,沒想到卻有人私下找他,感謝是枝裕和「拍出他回憶中的家」

電影彩蛋

是枝裕和在他的書中說過,他的電影時常非常私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在進行人物設定時,喜歡參雜自己的設定。以下列出他偷渡的設定:

.是枝總是被父親誤會喜歡棒球→主角也被父親誤會喜歡棒球。
.是枝自認為不怎麼能言善道→主角說話也很尷尬。
.是枝的父親總是臭臉且不喜歡跟子女說話→主角父親也不怎麼跟子女對話。
.是枝的女兒在拍攝過程中出生→主角結局多了一個女兒。

根本是偷渡大師呢!(誇獎意味)

可能有很多人都分析過劇情了,良多和他父親、兒子的轉變,想必觀眾也都有看進心裡,在此就不贅述了。歡迎多交流電影!

最後附上邊看電影邊寫的筆記:

歩いても、歩いても / Still Walking / 橫山家之味 / 步履不停 邊看電影邊寫的筆記
黑暗中寫字真是超級亂的呢w

喜歡的話可以幫我拍拍手 ٩(●˙▿˙●)۶…⋆ฺ

--

--

Ching / 慶

Volunteer English Teacher & Human Observer & GMap Lv. 9 Local Guide & History Lover & Digital Marketer & Data Analyst & Illustrator & Citizen Journalist & More